1、高层钢结构的偏心支撑(偏交支撑)特征是支撑斜杆与梁、柱的轴线不是交汇于一点,而是偏离一段距离,形成一个先于支撑斜杆屈服的“消能梁段”,偏心支撑框架的每根斜杆应至少有一端与框架梁连接,并在斜杆与梁交点至柱之间或至同一跨内另一斜杆与梁交点之间,形成消能梁段。 2、高层钢结构的偏心支撑有以下几种类型:单斜杆的一端或两端形成消能梁段、八字形支撑上端形成消能梁段、人字形支撑上端形成竖向消能杆段、X形支撑中心节点形成一个消能板域或水平消能杆段、X形支撑中心节点采用弯曲型消能内框。 3、设计偏心支撑时,需要
1、采用钢框架体系(纯框架结构)的高层钢结构,沿高层钢结构的纵向和横向,都需要采用刚接框架。 2、要求抗晨设防的高层钢结构,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的共用柱,应考虑两个正交方向地震动分量的同时作用,按双向受弯进行截面设计。 3、框架粱、柱的截面设计,需要符合“强柱弱梁”耐震设计准则。 4、框架的底层或底部两层,可以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,作为上部钢框架与地下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过渡层。 5、高层钢结构外转角处的框架柱,其受力状态具有如下特点: (1)、竖向荷载作用下,角柱受到横向框架梁和纵向框架梁刚接引起
1、水平荷载作用下,钢框架因截面尺寸较小,侧移值较大,其上的竖向荷载作用于几何形状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构上,使杆件内力和结构侧移进一步增大,称之为P-△效应或称二阶效应。 2、P-△效应将使高层钢框架的极限承载力降低10%-40%。下图为10层钢框架的荷载-侧移曲线,虚线表示未考虑P-△效应的一阶弹塑性分析结果,实线表示考虑了P-△效应的二阶协调分析结果。 3、P-△效应的大小,主要取决于高层钢结构的总层数、柱的轴压比和杆件长细比;P-△效应严重时,还会危及框架的总体稳定。 4、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
带有中心支撑的钢框架是高层钢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。中心支撑体系包括十字交叉支撑、单斜杆支撑、人字形或V形支撑、K形支撑。K形支撑的交点位于柱上,在地震作用下,因受压斜撑屈曲或受拉斜撑屈服引起较大的侧向变形,易使柱首先出现破坏,因而在地震区很少采用,单斜杆支撑需要在结构中相向对称布置,以防止支撑屈曲后,使结构水平位移向一侧发展。且每层中不同方向斜杆的截面面积在水平方向的投影,相差不能超过10%。交叉支撑和人字形支撑在弹性工作阶段,具有较大的刚度,层向变位小,能很好地满足正常使用的功能要求,在高层钢结构
高层钢结构的偏心支撑框架是指支撑偏离梁柱节点的钢结构框架。70年代中期以来,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做了系统的试验研究,使偏心支撑框架体系在美国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抗震结构。 高层钢结构的偏心支撑框架体系是一种非常刚劲的结构体系,它具有极好的耗能能力以抵抗大的地震影响。 偏心支撑框架比起中心支撑框架和普通抗弯框架,有相对较小的侧向位移和更均匀的层间分布。抗弯框架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,但结构较柔,弹性刚度较差,为了控制弹性层间位移,有时必须采用超过承载要求的梁、柱截面。而采用中心支撑框架在弹性阶段刚度大,
1、以高层钢结构的框架体系为基础,沿高层钢结构的纵、横两个方向均布置一定数量的竖向支撑,所形成的结构体系,称之为框架-支撑体系,简称框-撑体系。 2、在高层钢结构框架-支撑体系中,框架的布置原则、柱网尺寸和构造要求,基本上与框架体系相同,竖向支撑的布置,在高层钢结构纵向、横向等主轴方向均应基本对称,支撑框架之间楼盖的长宽比不宜大于3。 3、竖向支撑多沿建筑平面核心部位的服务面积周圈布置,形成一个支撑芯筒。例如,美国纽约市的35层索罗门大楼,就是沿楼面中心服务性竖井的四周布置竖向支撑,每片支撑均包含
一、确定建筑方案 设计师根据高层钢结构的功能要求,确定高层钢结构的平面布置、立面布置。结构工程师需要参与这一阶段建筑方案的确定,以使与之相配的结构方案合理、经济。 二、确定结构方案 根据高层钢结构的建筑筑方案,确定结构布置及相应的结构形式,并初步给定结构各构件的材料与尺寸。在确定结构方案时,还需要注意设备及管线布置对结构布置及构件形式及尺寸影响。 三、结构分析 根据高层钢结构所处的地域环境及建筑的功能,确定高层钢结构可能受到各种荷载与作用,如风荷载、雪荷载,地震作用、温度作用、建筑自重,以及
一、第一阶段抗震设计 在多遇地震作用时,高层钢结构的侧移需要满足以下要求: 1、层间侧移标准值不能超过层高的1/250。 2、结构平面端部构件的最大侧移不能超过质心侧移的1.3倍。 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高层钢-混结构的侧移限值,需要符合《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》JGJ3-91的规定,但在保证主体结构不开裂和装修材料不出现较大破坏的情况下,可适当放宽。 二、第二阶段抗震设计 在发生罕遇地震时,结构中出现塑性铰,随着塑性变形的发展,将导致出现次要构件与非结构构件发生严重
© Copyright 2018-2025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
技术支持:至成科技